你的位置:大小单双倍投怎么分配 > 新闻动态 > >A股狂飙,政策“强心剂”还是市场“自愈力”的东方哲学?
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

A股狂飙,政策“强心剂”还是市场“自愈力”的东方哲学?
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06:04    点击次数:179

2025年6月25日,中国A股市场以一种近乎狂野的姿态,将沪指推上了3455.97点的年内新高,这不仅是自2024年12月以来的又一里程碑,更是深证成指与创业板指同步飙升、两市成交额突破1.6万亿元的集体狂欢。近四千只股票的上涨,让整个市场沸腾。然而,在这片涨声雷动中,一个尖锐的问题直刺人心:这究竟是政策强行注入的“强心剂”,还是市场历经磨砺后,终于展现出的“自愈力”?

这波A股的集体高潮,绝非偶然的孤立事件,而是多股力量在特定时空下交织共振的必然结果。从宏观经济的脉络来看,央行近期持续的流动性宽松操作,无疑是这场盛宴的序曲。6月,中期借贷便利(MLF)净投放高达1180亿元,辅以2000亿元的逆回购操作,这笔巨额资金如活水般注入市场。其传导机制清晰可见:央行通过降低银行间市场利率,提升了金融机构的资金可得性,这笔“廉价”资金随即涌向风险资产,为股市提供了坚实的估值支撑。与此同时,央行联合五部委印发的《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》,更是明确了健全资本市场功能、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导向。这不仅仅是口头承诺,更是对市场未来政策持续发力的强烈预期,如同给饥渴的投资者打了一针肾上腺素。

回溯A股三十余载的跌宕起伏,政策之手对市场走向的影响力,可谓是刻骨铭心,以至于“政策市”的标签如影随形。历史的教训历历在目:1994年,为挽救彼时低迷的市场,国家祭出了包括印花税单边征收、暂停新股发行在内的“三大利好”,短期内市场应声而起,强劲反弹。再看2008年9月,印花税的下调更是直接引爆A股全线涨停,成为“政策底先于市场底”的经典教科书案例。此次,从央行连续加量续作MLF的“精准滴灌”,到多部门协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的“战略布局”,这些积极信号无异于一剂剂猛烈的“强心剂”,迅速点燃了投资者的热情。特别是大金融板块的集体爆发,券商、银行股纷纷创下历史新高,这正是政策效应传导至市场毛细血管的直接体现,其效率之高,令人咋舌。

然而,若将当前市场的活跃完全归因于政策的单向作用,那无疑是对市场内在复杂性的粗暴简化,更是对市场“自愈力”与韧性的视而不见。市场的“自愈力”,并非空中楼阁,它深植于经济基本面的持续改善和企业盈利能力的稳步增长。尽管2024年三季度全A股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有所放缓,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复苏,消费需求的强劲回暖,以及制造业和服务业展现出的积极势头,企业盈利能力正蓄势待发,这为股市提供了长期且坚实的内在支撑。此外,作为市场“风向标”之一的两融余额(融资融券余额,它像一面镜子,清晰地映照出市场杠杆资金的活跃程度),已连续多日维持在1.8万亿元以上的高位,这不仅仅是数字,更是市场风险偏好显著回升的明确信号。更值得玩味的是,高盛、摩根士丹利等一众国际知名资管机构,正持续看好中国市场的结构性机遇,外资的积极配置,如同为A股注入了新鲜血液,进一步激活了市场的内在活力。这清晰地表明,在政策的巧妙引导下,市场正通过资金的自然流入和信心的自我恢复,展现出其强大的自我修复与增长动能。

说到底,“强心剂”与“自愈力”并非水火不容的对立面,它们更像是太极图中的阴阳两极,相互依存,协同作用,共同构成了市场运行的复杂美学。政策的精准发力,如同为市场搭建了一个稳固的舞台,提供了清晰的预期和明确的发展方向,清除了笼罩在投资者心头的重重不确定性,从而激发了市场深藏已久的内生动力。例如,美联储降息预期的浮现,为全球风险资产提供了宝贵的喘息之机,这股国际暖风,间接吹拂着A股,为其上涨添砖加瓦。同时,国泰君安国际获批虚拟资产交易服务,这不仅仅是单一事件,它标志着中国金融创新与对外开放的深度推进,进一步拓宽了市场边界,激活了全新的增长点。这种政策的宏观引导与市场内在力量的微观涌动,共同编织出了当前A股上涨的复杂驱动机制,如同东方哲学中的“天人合一”,政策与市场,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

此次沪指创年内新高,其意义远不止于短期市场表现的昙花一现,它更深层次地预示着中国资本市场在政策的精准引导下,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转型与发展机遇。这波上涨,传递出经济企稳向好、政策持续发力的积极信号,有助于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的入市,从而优化市场投资者结构,使其更加健康、理性。随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导向日益明确,资本市场有望更好地发挥其资源配置的核心功能,将资金精准导向半导体、消费电子、人工智能、机器人等高景气度领域,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新动能。这不仅仅是股市的胜利,更是国家战略与市场活力的完美结合。

然而,即便市场情绪高涨,我们仍需保持一份清醒的审慎。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,政策刺激带来的短期狂欢,往往伴随着“高开低走”的潜在风险。例如,2023年印花税减半政策出台首日,虽然指数高开,但部分个股却出现了“炸板”现象,未能持续强势,这便是市场反作用力的一个缩影。更有甚者,当前部分银行股估值已然处于高位,连续上涨后存在见顶风险,一旦这些“巨无霸”出现调整,其对整体市场的拖累效应不容小觑。这无情地提醒我们,政策的提振作用并非万能灵药,市场自身的运行规律和结构性风险,如同潜藏在水下的暗礁,依然需要警惕。未来的市场走势,终究要回归到经济基本面的持续改善,以及政策刺激效果的进一步显现,过度依赖政策而忽视基本面,无异于空中楼阁,终将崩塌。

所以,A股创年内新高,是政策“强心剂”与市场“自愈力”共同作用的产物,两者缺一不可。政策营造了肥沃的土壤,提供了强大的外部支撑;而市场则在这片土壤上,通过资金的自由流动、信心的自我恢复和结构的不断优化,展现出其蓬勃的生命力。展望未来,中国资本市场有望在政策的精准引导下,如同凤凰涅槃,克服重重挑战,抓住结构性机遇,最终实现更健康、更可持续的发展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在享受政策红利的同时,务必保持理性,精选个股,避免盲目投机,因为真正的财富,永远只属于那些能够洞察市场深层逻辑,并敢于在混沌中寻找确定性的少数派。毕竟,在资本的丛林里,活下来,才是硬道理。



上一篇:与消费新需求双向奔赴(民生一线·身边的增收故事)
下一篇:没有了
友情链接: